- 刘昕;杨黎华;罗小明;魏晓通;任周阳;薛丹;邱飞;
目的 提出室内外空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中甲基苯丙胺、二乙酰吗啡、O~6-单乙酰吗啡、氯胺酮等精神活性物质的采集、预处理和检测方法;探究室内PM中毒品的燃吸来源标记物。方法 以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模式采集室内模拟燃吸场所以及室外开放环境中的PM,通过甲醇萃取PM中的精神活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DAD)定性、半定量分析室内PM中的甲基苯丙胺、二乙酰吗啡、O~6-单乙酰吗啡。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定量分析室外PM中的精神活性成分。结果 实验条件下,室内模拟燃吸场所PM态甲基苯丙胺含量为16.36μg/m~3,二乙酰吗啡含量为18.18μg/m~3。室外高危区域附近的甲基苯丙胺、O~6-单乙酰吗啡、氯胺酮的含量为1.20~441.69 pg/m~3。结论 甲醇液相萃取(liquid-phase extraction, LPE)+GC-MS+UPLC-DAD技术可用于室内燃吸场所PM态毒品成分的定性及半定量。尼古丁可作为室内燃吸型PM的标记分子;同位素内标+LPE+UPLC-MS/MS技术可用于室外PM中痕量精神活性物质的定量。
2025年04期 v.34;No.174 279-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乐;蒙卫宁;张家舜;苏思颖;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法,建立对现场缴获的毒品可疑物中N-乙基氟胺酮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使用甲醇溶解可疑物后,经GC-FID进行定量分析,定量方法为内标法,选用甲氧那明作为内标物。结果 N-乙基氟胺酮在1~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检测限(LOD)为0.5μg/mL,定量限(LOQ)为1μg/mL,日间、日内精密度均在3.13%以内,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6.9%。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好,准确度与精密度高,溶液稳定性好,方法耐用性高,能够用于毒品可疑物中N-乙基氟胺酮的含量测定。
2025年04期 v.34;No.174 285-288+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董杭;徐杰;罗巍;
目的 通过系统的Meta分析,评估中国男男性行为者(MSM)、暗娼和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毒品使用率。方法 本研究检索了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间的相关文献,从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文献,使用统计学软件Stata17.0进行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2项研究,总样本量为68 9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MSM、暗娼和青少年毒品使用率为21.7%(95%CI:19.5%~24.0%)。不同人群、毒品使用类型、抽样方法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MSM群体的毒品使用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且新型毒品的使用率较高。研究结果强调了不同人群及毒品类型的差异,同时需要综合考虑抽样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2025年04期 v.34;No.174 28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文忠;黄建军;王春光;安洪明;田甜;宁建伟;汤俊;高佳兴;李勇辉;
目的 探索依托咪酯戒毒人员吸毒行为特征的性别差异性表现,为专业化矫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85例依托咪酯戒毒人员参与研究,戒断时间1-20个月;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人口学特征与吸毒行为特点,并用SPSS 22.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依托咪酯戒毒人员平均年龄32.61±7.82岁,以未婚、离异、青年、无固定职业、低学历者为主;(2)吸毒原因以“好奇”、认为“不成瘾,没有危害”因素为主;(3)男女性别依托咪酯戒毒人员在戒断反应的选择比率上存在总体差异性(χ~2=24.198,P=0.002);(4)男女性别依托咪酯戒毒人员在戒毒动力来源的选择比率上存在总体边缘差异性(χ~2=13.852,P=0.086);在戒毒准备上,女性更愿意选择“接受专业戒毒治疗”;(5)男女性别依托咪酯戒毒人员在应对方式的选择比率上存在总体差异性(χ~2=54.760,P<0.001)。结论 吸食依托咪酯对男性和女性戒毒人员在心理行为的不同层面造成差异,在矫治工作中应结合不同性别戒毒人员的具体问题表现开展针对性矫治,以提升依托咪酯戒毒人员的科学化矫治水平。
2025年04期 v.34;No.174 297-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一鸣;汪舒;杨梅;
目的 评估酒精、苯丙胺类兴奋剂(以下简称兴奋剂)、阿片类及致幻剂依赖者出院6个月的操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406例住院患者(酒236例,兴奋剂83例,阿片类46例,致幻剂40例)进行基线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酒依赖者6个月持续操守率最低(38.4%vs阿片类65.2%、兴奋剂66.3%、致幻剂60.0%)。多因素分析显示,物质类别与门诊随诊是复发的独立关联因素:酒依赖的复发风险分别是阿片类、兴奋剂依赖的2和2.13倍;出院后门诊随诊使复发风险降低68%(HR=0.32)。结论 酒依赖具有更高的复发风险,完善防治体系、强化门诊随诊制度等延续性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复发。
2025年04期 v.34;No.174 303-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会婷;李章红;汤永隆;周长维;罗婷;周恒;
目的 探讨研究团体心理治疗对戒毒人员中HIV感染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筛选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内HIV感染者60例(干预组31例,对照组29例),在干预前后对两组参与者的生命质量、戒断症状、歧视耻辱感进行测量。干预组接受基于生命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团体心理治疗8次。结果 前测结果显示两组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精神症状、健康担忧、敌意和歧视耻辱感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家庭社会支持、活力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戒断症状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团体心理治疗可有效降低戒毒人群中HIV感染者的歧视耻辱感,提升生命质量。
2025年04期 v.34;No.174 3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海斌;贾雪瑜;刘洁;王璐;田博;王婷婷;
目的 探讨冲动在抑郁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利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渥太华自伤量表第五部分、中文版Barratt冲动量表对170名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渥太华自伤量表第五部分得分、中文版Barratt冲动量表得分之间两两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抑郁通过冲动性的中介作用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4.06%。结论 冲动性在抑郁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2025年04期 v.34;No.174 316-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思思;樊珍珍;李红玲;陈迹;
目的 分析某院门诊使用的非注射类麻醉药品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规范门诊科室麻醉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评价某院门诊2021—2023年度麻醉药品共计5658张处方,对该院门诊使用的8个品种的麻醉药品的处方量、销售额度、药品使用量、患者年龄及性别、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药品限定日费用(DDC)和药品排序比(B/A)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1—2023年,该院门诊麻醉药品处方量最多的是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 mg),其次是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0 mg),合计占总处方量的68.1%;使用麻醉药品的性别比例为1.6(男)∶1(女);51~70岁年龄段的患者开具麻醉药品占比最高,为51.0%;连续三年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0 mg);连续三年销售金额最高的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40 mg);各品种DDC值均很稳定,最大的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 mg),最小的为磷酸可待因片;综合三年B/A值最大的是芬太尼透皮贴,最小的是硫酸吗啡缓释片(10 mg)。结论 该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总体较合理,磷酸可待因片和芬太尼透皮贴需密切监测,以防出现不合理使用现象。
2025年04期 v.34;No.174 3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